基层动态

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渭华起义纪念馆共筑“大思政课”实践平台

本网讯:4月1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副院长杨建云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教师代表一行五人赴渭华起义纪念馆开展专题调研。双方围绕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红色资源开发及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度磋商,最终形成签约合意,标志着校馆协同育人迈入资源互通、责任共担的新阶段。

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引导下,调研组一行先后瞻仰烈士纪念碑,并系统参观了渭华起义革命史实馆、司令部旧址等三大核心展区。透过斑驳的武器实物、泛黄的革命书信及全景式战斗场景复原,调研组深入了解了起义中“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探索。杨建云副院长驻足于西北工农革命军布告前感慨道:“这些镌刻着初心使命的红色印记,正是思政教育最鲜活的教科书。我们要通过馆校合作,让历史现场成为学生触摸信仰的实践课堂。”

座谈会上,渭华起义纪念馆刘夏卫主任从馆史传承与时代使命出发,深入阐释了纪念馆的红色育人定位与合作愿景。根据协议,纪念馆将向学院开放红色文化资源库、数字化史料及专题展馆空间,为沉浸式思政教学提供场景支撑;学院则挂牌设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常态化组织师生开展现场教学、主题党团日等教育活动。刘主任着重指出:“我们将以‘共研史料、共办活动、共育人才’为纽带,让沉睡的文物成为跃动的‘历史教材’,使革命旧址焕发为行走的‘思政讲台’,在馆校深度联动中实现红色血脉与青年脉搏的同频共振。”

在学术研究与课程开发领域,双方将共同挖掘渭华起义历史内涵,联合开发专题思政教育课程。纪念馆提供史料文献支持,学院依托学科优势组建研究团队,梳理革命历史脉络,打造“渭华起义”特色课程模块。同时,双方将联合举办专题讲座、学术研讨活动,推动红色文化研究成果向教学实践转化。

聚焦实践育人与就业衔接,学院每年选派相关专业学生赴馆开展讲解实习、史料整理等岗位实践,纪念馆对考核优异者开通优先录用通道。同时,馆校将联合举办“大学生讲思政课”等品牌活动,推动学生从“参观者”转变为“文化传播者”。杨建云副院长指出:“这种‘实习+就业’一体化设计,既拓宽了人才培养维度,也为红色场馆注入青春力量。”

协议明确双方权责:纪念馆需为学院提供常态化学术活动支持,包括协助策划主题展览、开放数字资源等;学院则承担课程研发、活动组织及纪念馆宣教队伍培训等任务,并将红色资源深度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

此次合作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未来,学院将以实践基地为支点,持续推动红色资源向教育资源转化,构建“研、学、践、悟”一体化育人生态,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厚植精神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