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近日,时装艺术学院组织党员师生代表赴宝鸡市千阳县,开启一场覆盖红色教育、非遗传承与产业实践的多维交流学习之旅。师生先后走进千阳革命纪念馆、任家湾军事会议遗址、西秦刺绣合作社及创业园区,以“红色铸魂、非遗赋能、产教联动” 为导向,深度推进党史教育与非遗文化、党建工作与业务提升、产业发展与专业建设、实践教学与理论研究四大维度融合,同步深化政校企合作,为学院强化专业特色、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红色阵地双线联动,筑牢思想与党建根基:在千阳革命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物、详实的文字资料、生动的影像画面,深入了解了千阳县在革命时期的奋斗历程、英雄人物事迹以及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大家驻足凝视、认真聆听,不时交流感悟,在重温红色记忆中接受深刻的党史教育和精神洗礼。在任家湾军事会议遗址,结合史料记载与现场讲解,重温会议在推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深刻感悟革命先辈的战略智慧与奋斗精神。引导师生从革命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学习过程中,学院党总支同步开展“党建 + 党史教育” 研讨交流,计划将两处红色阵地列为 “学院校外党建教育实践基地”。后续将联合千阳县文旅部门,共同开发 “红色文创、动画IP及服装设计研学之路”,组织党员师生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把党史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实际行动 ——以红色元素为灵感开展文创、时装等设计项目,将党建活动与专业教学、科研创作紧密结合,实现 “学党史、强党建、促业务” 的良性循环。
非遗与产业同频共振,打通专业与实践链路:走进西秦刺绣合作社作品展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以其精湛的技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师生们的高度关注。合作社负责人详细介绍了西秦刺绣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传承现状以及产业发展模式,并现场展示了刺绣制作流程。师生们积极与非遗传承人互动交流,近距离观察刺绣针法、色彩搭配,深入探讨传统技艺与现代时装设计的融合路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教师表示,西秦刺绣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和手工技艺,为专业教学和科研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未来将探索把非遗技艺融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与创新能力。
基于此次交流,学院与西秦刺绣合作社、创业园区达成合作意向,并签订相关协议:一是共建“非遗时尚创新实践基地”,合作社传承人进校园开设实训课程,园区企业提供市场需求导向,学院师生团队参与刺绣纹样创新设计;二是联合打造 “西秦刺绣时尚 IP”,结合学院专业优势,为非遗产品注入现代设计理念,助力其通过园区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三是建立 “产业需求 - 专业教学” 反馈机制,根据园区企业对时尚设计人才的需求,优化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设 “非遗产业化设计”“时尚品牌运营” 等实践模块,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四维融合落地见效,政校企协同促发展:此次千阳交流学习,是学院推动“党史教育 + 非遗文化”“党建 + 业务”“产业 + 专业”“实践 + 理论” 四维融合的具体实践,也是深化政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目前,学院已联合千阳县文旅局、西秦刺绣合作社、创业园区成立专项合作工作组,明确三项重点推进任务:
一是开展“红色非遗” 主题创作活动,以千阳革命历史与西秦刺绣技艺为核心,组织师生设计红色主题非遗时装系列作品,计划于年内举办专题作品展,助力千阳红色文化与非遗文化的传播推广。
二是启动“非遗产业赋能计划”,选派专业教师与学生团队入驻创业园区,为当地刺绣企业提供产品设计、品牌包装、直播带货等志愿服务,推动政校企三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是搭建“理论研究 - 实践转化” 平台,围绕非遗传承与时尚产业融合开展课题研究,将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与科研论文,反哺学院理论教学与学科建设。
未来,学院将以此次千阳交流为起点,持续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以四维融合为抓手,不断强化“红色基因 + 非遗特色” 的专业发展定位,在培养高素质时尚设计人才的同时,为地方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贡献力量,推动学院教育教学质量与整体发展水平迈向新台阶。